热式流量计依托流体与热源间的热交换原理实现流量测量,其核心部件如热式探头、温度传感器的清洁度,直接决定热传导效率与测量精度。在工业场景中,流体中的粉尘、油污、结垢等污染物易附着于探头表面,形成隔热层干扰热量传递,导致温度响应滞后或流量计算偏差。因此,科学规范的清洗是维持热式流量计性能稳定的关键,需结合设备结构特性与工况特点制定适配方案。
清洗前需精准识别污染物类型与核心清洁区域。热式流量计的敏感区域集中在热式探头(含热源与测温元件)及流体通道内壁:测量气体时,常见污染物为粉尘、颗粒及油气残留;测量液体时,易受水垢、生物膜或介质析出物影响。清洗前需切断设备电源,拆卸探头保护罩(若有),通过目视或放大镜观察污染物形态 —— 松散粉尘优先采用吹扫法,粘稠油污需用溶剂软化,坚硬结垢则需针对性处理,避免盲目操作损伤探头涂层。

针对不同污染物需采用差异化清洗策略。对于粉尘类轻污染,可使用干燥压缩空气(压力控制在温和范围,避免冲击探头)沿探头轴向轻柔吹扫,重点清除探头缝隙与引线根部积尘;若粉尘轻微结块,可用无尘布蘸取少量纯净水轻轻擦拭,随后用干燥空气吹干,防止水分残留影响信号。
处理油污、生物膜等有机污染物时,需选用与探头材质兼容的中性清洁剂,如异丙醇或专用精密仪器清洗剂。用无尘棉签蘸取少量清洁剂,以螺旋式轨迹轻柔擦拭探头表面,禁止直接浸泡探头,防止清洁剂渗入内部电路。待污染物软化后,用洁净水冲洗干净,再用干燥氮气吹干。

面对水垢等硬性结垢,可采用温热弱酸性溶液(如低浓度柠檬酸溶液)浸泡探头测量端(时间不超过 10 分钟),利用酸液与水垢的化学反应软化结垢。期间需定期观察结垢溶解情况,避免过度浸泡损伤部件。结垢软化后,用软质尼龙刷轻轻刷除残留,随后用去离子水反复冲洗并彻底干燥。
清洗后的验证与维护同样重要。完成清洗后,检查探头外观是否完好、无划痕或变形,重新安装后通电预热 30 分钟以上。待设备稳定后,对比清洗前后的零点输出与标准流量下的测量值,验证清洗效果。日常维护中,需根据流体污染程度制定清洗周期:测量洁净气体每 3-6 个月一次,含尘或粘性流体缩短至 1-2 个月,同时记录每次清洗的污染物类型与效果,为后续优化方案提供依据。

此外,清洗操作需严格遵循设备制造商技术规范,尤其针对带特殊涂层的探头,需选用指定清洁剂,避免化学腐蚀破坏涂层性能,从根本上保障热式流量计的测量精度与长期可靠运行。

